所谓“碳中和”,就是不管排不排二氧化碳,在宏观账面上,碳都得清零。
实现碳中和要做两件事,一是“减少碳排放”,二是“增加碳吸收”。但这两件事哪一件为主,哪一件为辅,非常关键,因为它们的技术路线是不同的。
以“增加碳吸收”为主更简单,减排是伤筋动骨。能把排放的碳全部吸收掉,就可以只做增量的事,不去破坏已有的事,包括已有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
通过梳理2021年的政策文件,尤其是2021年10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这份文件,我们发现我国选择了那条看起来更复杂的路径,以“减少碳排放”为主,“增加碳吸收”为辅。
我国的这种能源消费结构,叫“生产型的能源消费结构”。
这种“生产型的能源消费结构”背后还绑定了巨量的资产。像火电厂、钢铁厂这些企业,都是依靠银行贷款来获得融资的。
以“增加碳吸收”为主,“增加碳吸收”主要包括两件事,第一件通俗讲就是种树,因为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第二件叫“技术固碳”,就是用人工的方法捕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然后把它再次利用,或者存储起来。
技术固碳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成本。包括经济成本,也包括“碳成本”,这是很多懂技术的专业人士常常忽略的。
目前的碳捕捉技术在底层逻辑上有着一个矛盾,就是这项工作本身需要专业的设备和装置,而制造、运转这些设备和装置,又需要额外耗能。
一是目前技术太不成熟,二是起到的作用可能杯水车薪。再加上我们前面一讲所提到的,发展新能源技术能够让我们摆脱资源依赖,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要减排,替代火电是关键。这意味着碳中和大戏中最重要的一幕,就是用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
在电力行业中,火力发电的占比最大,装机容量占到全国总体的90%左右。要降低电力行业的碳排量,就必须找到某种清洁能源替代火电,成为发电的主力。
有潜力的备选选手有光伏、风力,还有核电。
我们选择“减少碳排放”为主要途径,按理说,火电就应该被清退。但事实上,火电不可能被一夜清退。
在碳中和前期,增加化石能源使用效率,一定会成为包括电力、石化等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比如发展陶瓷膜分离技术,还有催化燃烧技术等。